书香赋能“她力量”——长垣女企业家这样“读”出商业智慧
书香赋能“她力量”——长垣女企业家这样“读”出商业智慧
书香赋能“她力量”——长垣女企业家这样“读”出商业智慧
5月26日,息县的高标准(gāobiāozhǔn)农田里,大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,一派繁忙景象。 晏荣荣 摄(shè)
5月(yuè)26日,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,小麦专家正在实验室进行小麦单株选拔、评价等科研工作(kēyángōngzuò)。 张光辉 摄
汝阳县陶营镇小北西(běixī)村农民在收获小麦。 康红军 摄
□本报三农(sānnóng)全媒体中心记者 董豪杰
5月,收获(shōuhuò)的季节(jìjié)。由南到北,中原大地(dàdì)机声隆隆。这是河南的“麦天”,金穗飘香,“智牛”进田,四季时序此时生动热烈;这是河南的麦田,印象中的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早已被科技种田取代。
从种到收,小麦跨越秋冬春夏(chūnxià),迎来丰收大考。
藏粮于技,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农业发展(fāzhǎn)最(zuì)强劲的动力。科技兴农,河南用汩汩科技活水浇灌8500万亩麦田,筑牢中原粮仓。
5月24日,兰考县的(de)小麦即将迎来收获,兰考县汉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肖云飞每天都要在麦田(màitián)里转转。
向田间望去,行间距均匀,小麦整齐划一。“播种的时候,拖拉机都加装了北斗导航,小麦长出来横平竖直(píngshùzhí),漂亮(piàoliàng)着嘞。”肖云飞说。
搭好了丰收架子,依然不能掉以轻心。返青(fǎnqīng)、起身、拔节,抽穗、灌浆、收获,肖云飞(xiàoyúnfēi)把麦田照顾得精细;干旱、病虫害、干热风,肖云飞防得及时(jíshí)有效。
轻抚麦穗,肖云飞说(shuō):“收成不会差。”
对于肖云飞这样的种植(zhòngzhí)户,“每到关键环节,技术指导必到田间”是(shì)他的底气所在。
今年开春以来天气干旱,兰考县的农技人员第一时间奔赴(bēnfù)麦田,指导种植户(hù)浇水抗旱。去年,通过兰考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培训(jìshùpéixùn),肖云飞掌握(zhǎngwò)了滴灌技术,今年派上了大用场。浇水4遍之后,麦子健康茁壮。
省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制定了抗旱浇水和病虫害(bìngchónghài)防治(fángzhì)两手抓的(de)田间管理(tiánjiānguǎnlǐ)措施,专家指导组分赴各地开展技术指导,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(xiànchǎng)指导。一场技术培训、一张技术明白纸、一次田间指导;土肥、植保、栽培专家协同“作战”,电话、微信、视频齐上阵……整个小麦季,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的“小动作”,汇聚起来,就是科技兴农的活水(huóshuǐ)。
一项项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,让(ràng)河南的麦田科技成分满满,为中原粮仓不断(bùduàn)增添底气。
获嘉县位庄乡大位庄村的种植大户李长(lǐzhǎng)亮种了(le)300亩小麦,总共为小麦浇了5次水,他一个人就搞定了。这得益于获嘉县农业农村局近年来一直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滴灌(dīguàn)设备和技术。
在获嘉县,因为滴灌技术,浇水换了个(gè)新名字:滴水。
李长亮将麦田里的(de)滴灌带拉起来说:“就是这个管,真(zhēn)管用!以前7个人、20天才能浇一遍,现在我一个人就行了。”
滴灌(dīguàn)技术让李长亮轻松(qīngsōng)种地,但该技术推广之初(zhīchū),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王庆安并不轻松。“以前滴灌都是在大棚里用,谁敢想在大田里也能用?”王庆安就从种植大户开始推广,先让大家看到(kàndào)实实在在的效果。
省工省时省水,还(hái)能(néng)实现(shíxiàn)水肥一体化,滴灌技术在获嘉县迅速铺开,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前来请教。王庆安与种植大户一道,一边不断改进、一边推广应用。
王庆安与(yǔ)滴灌技术的“进田之路(jìntiánzhīlù)”,正是河南省农技推广人员奔赴田间地头,开展技术推广的缩影。
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学习应用(yìngyòng)新技术?在奔赴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,全省农技推广人员将重点放在种植大户(dàhù)上,带着大户干、做给农民看、领着(lǐngzhe)农民赚,让农业科技迅速落地生根。
一根滴灌带,连(lián)着水井和农田;农业技术(jìshù)推广,则连着实验室和田间地头。现在,王庆安(qìngān)又有了新办法。每次到田间地头,他都会将技术指导内容拍摄制作成视频,通过各平台发布,让农业技术和种植户(hù)实现零距离。
种粮大户推广科学种田(kēxuézhòngtián)
“庄稼活不用学,人家(rénjiā)咋着咱咋着。”这是老话里学种田的高招。现在,要多打粮、打好粮,关键是跟(gēn)谁学。农业专家、农技人员手把手教(jiào)出来的种植大户,成了周边农户学习科学种田的榜样。
在滑县,流转土地(tǔdì)2000亩、种粮(zhǒngliáng)十几年的杜焕永是科学种田的佼佼者。
两周前,看到(kàndào)杜焕永的麦田开始喷洒营养液,不少(bùshǎo)种植户专门前来请教。杜焕永说:“小麦灌浆期怕干热风,得(dé)提前准备,根据最近天气情况,要喷洒防早衰、提高小麦抗逆性的营养液。”
杜焕永现场“开药方”后,种植户纷纷行动。对于(duìyú)杜焕永来说,“盯着”他的农田学种粮,已经成为合作社(hézuòshè)成员、周边种植户的常态。
像杜焕永一样,全省各地涌现出的种粮大户、种植(zhòngzhí)能手把麦田(màitián)当课堂,在田间地头当老师,向种植户传授种田技术。
跟着大户干,科技种粮有保障。种植技术加持之外,拥有(yōngyǒu)全套农业机械的(de)种植大户,还纷纷升级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。
“我流转了500亩地(dì),但要说(shuō)我到底种了多少地,那得有几万亩(wànmǔ)吧。”浚县振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振雷说的500亩,是他自己的种植面积,几万亩则是指合作社服务的农田面积。
从拖拉机、收割机(shōugējī)到播种机(bōzhǒngjī)、无人植保机、卷盘式浇灌设备等,孙振雷的农机仓库里,各种农业设备齐全,这也是他从种植大户(dàhù)向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者转型的关键所在。
打一个电话、发一条微信,孙振雷的合作社(hézuòshè)就可以上门服务,不少农户从耕地、播种、管理到收获(shōuhuò),全部交给合作社负责。
在孙振雷看来,农业社会化(shèhuìhuà)服务,带来的(de)不仅是效率的提高,还有产量的提升,“就拿小麦来说,使用先进的大型(dàxíng)机械,整地和播种(bōzhǒng)质量更高,能提高产量。使用先进的收割机作业,效率高损失少,能保产量。”
农机农艺融合,农业(nóngyè)社会化服务组织助力农业提质增效。
播种量多大、怎么播,肥料用(yòng)哪种、怎么施,病虫害防治用啥药,孙振雷(sūnzhènléi)都门儿清,他还根据当地天气(tiānqì)、种植品种、耕地状况等,为农户提供相应的(de)高产套餐。“好产品、好技术配上好机械,就是稳产丰产的好办法。”孙振雷说。
在神农种业(zhǒngyè)实验室的表型鉴定与加速育种智能(zhìnéng)温室里,小麦可以实现一年四种四收。
高科技设备、人工模拟天气……这套被称为小麦“时光加速器”的高科技装备(zhuāngbèi),是育种科学家的好帮手(hǎobāngshǒu),能加快育种进程。
“从育种来说,没有十全十美的(de)小麦品种,虽然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稳定主要受品种的遗传(yíchuán)特性影响,但生产(shēngchǎn)阶段依然不能忽视。”5月24日(rì),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、省农科院研究员雷振生说。
为麦铸“芯”,选育(xuǎnyù)优良的品种是第一步。每一个品种选育后,育种单位、小麦专家都(dōu)会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、土壤等条件,制定配套的栽培技术,指导种植户怎么种、如何管(guǎn)。
雷振生介绍,农业技术贯穿于小麦生产的每一个环节,就是要(yào)通过管理水平、栽培技术的不断(bùduàn)精进,充分发挥品种优势,尽最大可能规避劣势(lièshì),从而达到良种良法配套,实现丰产稳产。
多年来,雷振生团队提出和建立了“科研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(de)推广模式(móshì)。这套被称为“双引擎驱动,四方联动”的推广模式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:在(zài)生产前端提供高产优质品种(pǐnzhǒng);在生产过程中提供全程化技术服务,并通过农技推广系统、新型(xīnxíng)经营主体将技术要点传递至所有种植户;在加工环节,根据企业需求,制定配比方案……科研单位、专家团队、农技推广、新型经营主体聚力(jùlì)协同,用农业(nóngyè)科技活水浇灌农田。
麦田里的科技接力,不仅在(zài)生产加工环节,也在机收环节。
眼下,“三夏”机收(jīshōu)正如火如荼,各地的(de)农机手纷纷开启减损竞赛“模式”。河南农业大学机电(jīdiàn)工程学院的机械专家们,一直致力于收获机械的提升。
“除了提高农机手的技能,我们还不断提高收割机的性能,减少收获(shōuhuò)损失。”该学院教授(jiàoshòu)李赫说。
李赫介绍,一是从机械结构本身入手,改进完善割台、滚筒等部件,二是添加信息(xìnxī)检测、智能(zhìnéng)识别等模块,让机械实现自动调节喂入量、滚筒转速等参数,让机械作业更(gèng)精准、更智能。
无论是颗粒入仓还是静待收获,农民麦收(màishōu)笑脸的(de)背后,是中原粮仓的日益丰盈(fēngyíng),是鼓起来的“粮袋子”,这些都离不开河南多年来在农业科技上的持续投入。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